6日,彭博新闻社报道称,国务院去年底已批准总投资额逾10万亿的七大工程包基础设施项目,其中今年投资超过7万亿。7万亿这一数额占到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66%,占比较高,数额较大,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这则消息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
“这个消息我还不太清楚,不过我知道的是为了应对经济继续下行的压力,国务院确实有一定的政策储备。”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投资政策研究室主任吴亚平6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国家发改委求证相关投资数额的真实性,但截至记者发稿前,国家发改委尚未做出回复。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工程包的项目已经于去年11月26日之前上报国务院并下发文件,部分工程及分省的具体项目已经确定。如交通工程一共是203个项目,占据半壁江山;浙江省在七大工程包中获得26个单体项目的名额。
吴亚平表示:“国家新增加的投资不可能再投入到产能过剩的部分,必须在民生项目例如医疗、农业等方面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据发改委披露,七大工程包具体包括: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等。
“(七大工程包)一是选择有利于调结构、补短板,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增加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重大工程。”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在去年12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二是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工程,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七大工程包既是宏观政策,也是产业政策,两者形成叠加效应。如果后续措施得当,七大工程包将形成“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合力。
“目前这样的稳增长以投资为重点,但它投资的内涵,投资的方式和组织形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必须要看到2014年、2015这样的政策布局,与以往有本质性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稳增长:交通工程包仍占半壁
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率仅为7.3%,创下22个季度以来的新低。中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转变。数据公布后,市场大多机构认为2014年的经济增速将难以达到7.5%,并预测明年的经济增速目标将设定为7%。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的一大任务即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要促进“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2013年,“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国外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54.4%、50%、-4.4%,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事关未来产业结构
当前中国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因此,既不加剧过剩产能又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投资领域及方式,亟待研究。为此,国家发改委于去年2月启动相关研究,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提高效率。这一投资被国家发改委赋予了“有效投资”的内涵。
此次项目资金来源方面,发改委明确表示鼓励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进入,方式上鼓励采取PPP模式。
“在中国经济下行状况下,很多投资的预期收益在下降,所以现在全面启动PPP,从时间上来讲并不是特别好的时机。”刘元春表示,“任何合作的模式都要透明,在不同的区域和行业要有开创性,更重要的是政府需要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改革。”